网上药店
您现在的位置: 经济发展理论 >> 经济发展趋势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教养的迷思的真正贡献与论证瑕疵

来源:经济发展理论 时间:2022/5/9

1、昨天,我发了一篇文章: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并不重要?《教养的迷思》真正的启发

后台收到读者一些评论,有读者认为,「前半段直到哈里斯与凯根的辩论,都觉得是精彩的。可是,后半段用社会认同的理论去套用或者是替换哈里斯的观点,不太认同。」

也有读者认为,「养育中的同辈群体不就是所谓的学区房吗?换言之这跟孟母三迁有何区别,只是哈里斯把学区房的论据更学术化了一点?」;

还有读者认为,「同辈群体与父母构建的环境都是孩子生活的环境,具体哪个影响大,要因人因社群来看;夸大父母的影响与抹杀父母的影响都过于武断了」。

2、上述三种言论,统统错了。

3、遗憾的是,这些言论,随处可见。翻了一下《教养的迷思》的各网站书评区。我发现,上述三种言论泛滥成灾。很多读者,没有看出《教养的迷思》真正的贡献与论证瑕疵,只是简单地用自己过往的知识结构去套。

4、《教养的迷思》的真正贡献是什么?——率先援引欧洲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归类论与社会认同论,论证儿童发展。

5、在此之前,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,没那么重视源自泰费尔的社会认同论。正是因为哈里斯的贡献,才使得社会认同论如今广泛应用在儿童发展科学领域。

6、不少读者,没有注意到,《教养的迷思》出现塔杰菲尔(我一般翻译为泰费尔,欧洲社会心理学奠基者、社会认同论提出者)10次、特纳(泰费尔学生,在他的社会认同论基础上发展了自我归类论,他著名的书就是《自我归类论》)15次;出现「社会认同」1次、「自我归类」16次。如下图所示:

这才是《教养的迷思》最大的贡献。作者反复提及了那么多次,诸多书评或读后感视而不见。

7、当然,在读《教养的迷思》之前,我早已有了相关积累。能看到哈里斯更多引用的是自我归类论,较少引用社会认同论、没有引用「最简群体范式」,就知道作者的论证逻辑错在哪里了。

8、哈里斯的论证能力有些差,讲的逻辑太绕了,太纠缠于同辈群体、基因等等,不可能得到儿童心理学家们的承认。反而是我的论证逻辑清爽:

(1)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是普遍存在的。

(2)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是数万年的进化尺度,难以战胜。

(3)既然难以战胜,我们反其道而行之。

9、这三点,哈里斯意识到第一点了。她的书中出现了「自我归类」16次,并宣称「自我归类论」的创始人特纳对她影响颇大。但在第一点上,她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。太注重学生特纳的自我归类论,不太注重老师泰费尔的社会认同论。

我怀疑她极可能只读过自我归类论相关著作,没完整读过社会认同论最关键的论文与著作。她对学生的自我归类论的介绍很到位,但对老师的社会认同论介绍不太到位。

10、同时,她完全没有意识到第三点:既然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进化尺度更大,数万年演化而成,我们同意它难以战胜,但是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。

再就是,她只朦朦胧胧意识到第二点。因此,她从第一点与第二点推论,既然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如此难以战胜,那么,父母的教养方式注定无效。这就有点太极端与太扯淡了。

11、这就是她最严重的论证瑕疵。

12、其实,《教养的迷思》本来可以成为神作的。哈里斯注意到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:孩子的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。

她的文笔也很好,但是非要使用传统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体系,比如人格化与社会化的二分法、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的二分法,尤其是纠缠于「同辈群体」,以及过于强调自己的理论创新,提出一个莫名其妙的名词:「群体社会化理论」。这个词,其实她自己也很不喜欢。

这就是急于创新,树自己的理论山头,不尊重知识源头,老老实实介绍清晰别人贡献多好。结果丢失了成为神作的机会,还被儿童发展科学界普遍否认。

13、如果将《教养的迷思》换一个写法,

(1)书名改为《群体中的孩子如何发展自我》;

(2)弱化人格化与社会化、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等儿童心理学常见的二元对立;

(3)再去掉全书极其拗口与容易导致误解的「同辈群体」一词。这个词一听上去就误导了读者,给人刻板印象:同辈群体它只发生在孩子上学以后,那么,孩子上学之前、在家时怎么办?换成我常用的抽象化分组:A组或B组。

(4)最后再就是减少攻击性,少将自己放在儿童发展科学界的对立面。

那么就是一本学术界更容易接受的著作。但,不可能引发这么强烈的反响。这就是利弊权衡了。成人世界没有对错,只有利弊。

14、理解了上述逻辑,才能理解我的这篇文章开头,为什么那三位读者的评论都错了。

第一,率先援引欧洲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归类论与社会认同论,论证儿童发展,才是哈里斯真正的贡献。

第二,同辈群体并不是强调学区房,而是强调「自我归类」与「社会认同」。哈里斯在书中反复强调,比如,性别等等,都是一种心理群体的分类。身为女孩,我们该如何摆脱性别暴力?结果读者你将它简化为,就是去买学区房,我只好无语了。

第三,哈里斯的真正贡献或论证瑕疵,从来不是夸大或抹杀父母影响。用这种简化后的武断二分判断,也有些太小瞧哈里斯,以及太小瞧力挺哈里斯的平克、芒格了。也太小瞧儿童发展科学界的科学家了。

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脉络:人格化与社会化的两条线。哈里斯与儿童心理学家们没有争议的地方是:都同意遗传的重要性。但对非遗传因素发生在哪里,产生了较大分歧。

哈里斯认为,孩子心中的群体与自我归类,以及相关的孩子的自我如何「通过群体来社会化的过程」,更重要,远远超过父母的教养方式。

这一点,的确是过往被儿童发展心理学界忽视的。哈里斯相当于一条鲶鱼,帮助儿童发展科学界打上了补丁。

之前,仅在社会心理学界讨论的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,如今普遍见于儿童发展科学界,比如,性别暴力是如何形成的,孩子是如何通过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,认为自己是男孩女孩的;再如,青春期的自杀自残现象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。

15、哈里斯还促使儿童发展科学界打上了第二个补丁。也就是行为遗传学、双胞胎研究等等的启示。

之前,学界不怎么强调「非共享家庭环境」,默认讨论的从来是「共享家庭环境」。

两者的区别是什么?依然拿哈里斯的两个女儿举例,两个女儿共享的相同的教养方式、家庭经济状况、家庭氛围、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程度、周边社区环境等等,这些称之为「共享家庭环境」。

通过哈里斯的质疑,儿童发展科学界普遍意识到,之前讨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时,只讨论的是「共享家庭环境」,不够重视孩子从家庭环境中获取的非共享资源,比如,自己独处阅读、自己单独认识的好友、自己经历的独特生活事件,就是一种「非共享家庭环境」。

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眼熟?其实,就是通过「非共享家庭环境」补上了孩子所在的群体对孩子的影响。如今的儿童发展科学界,已习惯将家庭环境分门别类处理:「共享家庭环境」与「非共享家庭环境」。

16、有豆瓣读者评价:「不由得怀疑起来!智者芒格和平克怎么也会如此糊涂呢,不能迷信权威啊,-2星。」

其实,进化论粉丝芒格、平克给《教养的迷思》如此之高的评价,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因为瑕不掩瑜。哈里斯著作强调的群体社会化如此重要的问题,竟然儿童发展心理学界之前没有足够重视。

17、给读者四个小提醒。

(1)读书要通透。不要自以为是。碰到书中自己不懂的理论或术语,务必先查文献。很多读者关于《教养的迷思》一书的书评或读后感,几乎没涉及自我归类论、社会认同论如此重要的知识点。如何通透?参照我在《人生模式》一书中的「读书八字诀:古今中外正反上下」。

(2)读书要读学术脉络。明白作者处在什么学术脉络上,解决了什么问题;没解决什么问题。不要玩花活,没懂就是没懂;非自己专业领域发言谨慎。

(3)读书要读活生生的人。一旦知道泰费尔从视觉入手,创立社会认同论;一旦注意到哈里斯的丈夫CharlesS.Harris是研究视觉的,并且哈里斯也曾经发表过视觉认知领域的论文,那么就容易理解了。为什么哈里斯会更喜欢自我归类论与社会认同论。

(4)读书要读出味道。作者的逻辑并不一定是对的。但先理解作者的好,才理解作者的不好。明白哈里斯真正的贡献之后,那么就没必要采取她那么拗口且容易引发攻击的论证逻辑,可以像我那样,一句话解释清晰:社会认同与自我归类是人类视觉等先天机制就自发形成的,远远强过父母后天的干预。

18、我将图书分为坏书、可用之书、力作、杰作、神作。哈里斯的《教养的迷思》是一本原本可以成为神作的杰作。

有一种好书,并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成为杰作,而是因为作者注意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重大命题,然后进行了有深度的思考,生动地表达,最后成为杰作。我对每一位写出这样杰作的作者都深怀敬意。

19、智识的愉悦深刻而持久,它往往来自有深度的阅读与写作。与君共勉。

阳志平本文使用写匠创作,年7月12日

相关阅读: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并不重要?《教养的迷思》真正的启发

阳志平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thtaiguo.com/fzqs/10928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